close


最近台大在各校區內連續舉辦了3場「學術誠信政策說明會」,邀請專人說明「學術研究誠信防制規章」、「事件發生處理規畫」。在台大教授、中研院長、甚至前教育部長相繼涉入研究倫理案件的今天,舉辦這樣的活動十分必要。



然而,作為台大教授的一分子,我卻不能不說,要解決當前學術倫理敗壞問題,只辦這樣的說明會是絕對不夠的。學術倫理貴在「自律」,所謂「防制規章烤肉食材 宜蘭」也好、「處理規章」也罷,都是「他律」的外在規範。作為台灣學術界的龍頭老大,如果連台大教授都不知道如何「自律」,台灣的學術還可能有前途嗎?要解決當前台灣學術倫理敗壞的問題,除了台大教授的「自覺」和「自律」,更重要的關鍵在於教育部和科技部學術研究成果評審辦法。眾所周知,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性,是以它被引用的次數來計算,然後再由同儕來評定其學術貢獻的正負向。然而,橘逾淮而為枳,從1994年「410教改」啟動以來,國科會和教育部都始終是以刊登論文的SCI、SSCI「期刊」的「衝擊指數」作為指標。重「期刊」,而不重「論文」的實質內涵,如此「移花接木」的結果,台灣學術界在訓練研究生的時候,便產生出「狐假虎威」、「蒙混過關」的現象。許多人只想在衝擊指數高的「期刊」上發表論文,不願意深入思考:自己的論文是否真正解決了重要的學術問題。

搞到後來,甚至連台灣本地的期刊,也用幾個形式化的指標,來作TSCI、TSSCI的分類,將「魚目混珠」制度化,同時也培養出學術界「出版取向」的心態,火鍋吃到飽 大溪教授到處拉關係,爭取資源,購買貴重儀器,鼓勵學生作「輕、薄、短、小」的論文,自己則是到處掛名,累積論文發表數量,拉幫結派,抬高自己的學術聲勢,再去搶行政職位團購美食2018。久而久之,我們訓練出來一批又一批不會思考、只會操作儀器、複製西方研究成果、累積資料的研究生。在這種「上下交相賊」的風氣籠罩之下,還能談什麼學術倫理?科技部和教育部放任國內學術倫理敗壞,卻不採取有效的治本之道,很明顯的「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」。「肉食者鄙」,在國內學術倫理普遍敗壞的今天,要行政部門主動改正自己的缺失,確實是「戛戛乎其難」。然則,變革的動力要起自何方?半世紀前我在台大的學生時代,一個外國留學生狄仁華在《中央日報》上發表了一篇〈人情味與公德心〉,就促使台大學生發起了「自覺運動」。今天台灣學術倫理敗壞到這般地步,難道年夜飯嘉義激不起台大教授一絲「自律」的動機?(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)(中國時報)

年菜推薦食譜




63632BC2B414EFD6
arrow
arrow

    王寶玟帕燭饅被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